新型植保機械發展在路上
發布時間:
2022-08-21
為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,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,農業部決定在全國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。《農業機械化促進法》實施以來,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持續快速發展,開創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“黃金十年”。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,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仍存在諸多“短板”。

2015年8月11日,為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,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,農業部決定在全國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。《農業機械化促進法》實施以來,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持續快速發展,開創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“黃金十年”。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,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仍存在諸多“短板”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,主要農作物耕、種、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40%,機械化植保防治水平有大幅度提升。近年來,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,農村土地流轉正在加速推進,家庭農場、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和種植大戶快速發展,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成為必然趨勢。
“目前,全國各類植保機械社會保有量約1.1億臺,可使用的約6200萬臺套。其中,背負式手動(電動)噴霧器約5800萬臺,占93.5%;背負式機動(電動)噴霧機約300萬臺,占4.8%;噴桿噴霧機約60萬臺,占1%;擔架式及其他形式的噴霧機約60萬臺,占1%。”
盡管植保機械總保有量可觀,但存在的結構性矛盾,已然成為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的短板。這也正是陳煜林所擔憂的:“國產植保機械有20多個品種、80多個型號,但是結構簡單,功能相似,專業化、系列化程度低,多為背負式噴霧機,人背著機器作業,效率低、勞動強度大,普遍存在一個噴頭打天下的現象,缺少專用植保機械,不能滿足不同作物,不同病蟲害的防治需求。”
農藥有效利用率低、農藥流失嚴重、農藥殘留問題、環境污染、人員中毒,主要的原因是植保機械及施藥技術的落后造成的。隨著《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》年限的迫近,陳煜林也倍感壓力:“目前我國平均每公頃的用藥量是以色列、日本的 1/8~1/4,美國和德國的1/2,但農產品殘留卻是他們的數倍,甚至數十倍,同時我國農藥有效利用率僅為36%左右,流失量高達60%~70%。絕大多數農民依然習慣于大容量、粗霧滴噴灑農藥,既造成了農藥浪費又造成農藥殘留超標,施藥過程中藥物漂移還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農民中毒。”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