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植保機械使用中的利弊
發布時間:
2022-08-21
近幾年,農機市場對植保機械的需求、開發、推廣、使用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,農機人正在植保機械新領域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,毫不夸張地說。短短數年時間,實現了從古老的手工施肥、早的雙人肩抬手工式、背負式,發展到輪式和時下高端的小型噴霧式飛機。

近幾年,農機市場對植保機械的需求、開發、推廣、使用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,農機人正在植保機械新領域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,毫不夸張地說。短短數年時間,實現了從古老的手工施肥、早的雙人肩抬手工式、背負式,發展到輪式和時下高端的小型噴霧式飛機。
植保機械的不斷更新換代,大大改變了傳統肩抬、肩背等既不安全又費時費力的施肥噴藥工藝。問題是,作為植保機械的生產者以及銷售商,除了跟風搶抓機遇外,我們對植保機械的市場、產品以及適用性到底了解多少?筆者就接著這個話題,實地調研一下市場,聽聽前沿的農戶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。
一、老式過時的植保機械
如果你是五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,肯定對雙人肩抬式打藥治蟲并不陌生。一桶水有專人負責調藥,稱之為治蟲員,后面的人一手扶著噴霧器,一手不停的上下抽壓,前面的人拿著噴桿,不停地兩邊上下噴藥。這就是筆者見到過的早的,也是老式的噴藥方法,這種噴藥治蟲方式應該說早已滅絕。但筆者負責任地說:這種古老式的傳統打藥方式,治蟲效果是好的,現有的各種技術含量再高的噴藥機械,也代替不了這種噴藥效果。至于缺陷不講大家也知道,安全性差,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因為打藥治蟲,中毒身亡的事情年年發生,工作效率低就更不用說了。
年紀稍大些的道友應該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一種山東產的泰山背負式噴藥機紅極一時,高峰期我記得,年銷量高達一萬多臺。六十年代這種背負式的藥水機,一個生產隊有一臺就相當不錯了。分田到戶后,每家每戶都有一臺背負式噴霧機,這種機器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基本普及,改變了人抬治蟲高強度的勞動,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徹底解放了勞動力,不足之處仍然是安全隱患嚴重,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大,除了成本低治蟲效果佳的優勢外,我想沒有任何值得宣揚的優點可言。
二、新款輪式噴藥機
當下輪式施肥噴霧機逐步形成優勢,有的通過輪拖自行設計改裝,有些是家庭作坊生產,大部分產品質量低劣。新款輪式噴藥機廠家的優勢,全款發貨多渠道發展。加之,地方疊加補貼政策,短期內帶動了市場過量發展。在高速發展期,用戶與代理商從上當、受騙、虧損中基本分清了優劣產品,對植保機械逐步恢復了正常選擇,再也沒有前兩年的盲動,對植保機械也有了相對的了解和針對性的理性思考。
那么,除了對植保機械的產品質量我們不去探討外,我們對輪式施肥噴藥機的使用,到底有何利弊得失呢。重點:輪式施肥噴藥機,從噴幅12米發展到25米,甚至根據用戶要求特殊加工到26米。無論是噴幅12米還是25米,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外,缺陷是平均500畝地,就要浪費5畝地的施肥噴藥的行駛路道成本(12米噴幅)。25米噴幅相應減半行駛中的田畝損失。如果產品質量不能保證,輪式施肥噴藥機再陷在田里,或者說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壞在田里,再動用輪拖施救,這種浪費成本就無法評估了。所以,人工施肥噴藥在土地流轉的今天,逐步被輪式施肥噴藥機所代替,就成本而言500畝需要讓費5畝地的成本,應該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。
三、時尚小型噴霧式飛機
從成本上講,小型噴霧式飛機是目前經濟實惠的噴藥工具,實際成本低,再加上國補和地方疊加?貼政策,用戶花小錢,有些地方用戶不用花錢,有用戶視為玩具,在一些地方有瘋領、瘋搶的勢頭。對小型噴藥飛機筆者始終不看好,加之一些生產廠連騙帶哄的銷售方法。接觸后對一些銷售模式和不著邊際的語言表述,說難聽一點有夸大其實之嫌疑。說句實在話,筆者對此聽不慣也看不慣。
相關新聞